正如令人又爱又恨的“江浙沪包邮”,网约车界也同样迎来了一群区域的“特权阶级”。
日前,在北京的北五环外部分区域,作为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的新业务——滴滴小巴开始试运营,接驳公交和轨交的行程,采用类似拼车的形式提供短途出行服务。
彼时,网约车市场群雄割据,历经残酷血洗,作为最后的强者,滴滴成为互联网时代出行O2O最大的受益者,然而伴随着严苛新政的落地,滴滴也随即成为局势下打击最沉重的牺牲品。
伴随着运力骤减,业务缩水,各路围追堵截下,滴滴已然到了生死时速的一刻。新业务的推出,对滴滴而言,有着怎样的战略期望滴滴机场预约单赚钱吗?绝地求生?还是垂死挣扎?滴滴到底在恐惧什么?今儿个,小编就陪各位观众老爷扒一扒滴滴机场预约单赚钱吗:
?
新政下的“围追堵截”
12月21日,京沪等地“网约车”新政细则的出台,犹如一根铁锤,正敲碎着“滴滴们”的心,诸如排放量等部分细节,虽已有所宽松,但如“京人京牌”等关于户籍、车籍、轴距上的种种限制,却一如往昔,改动寥寥。
尽管新政并非太过紧逼,如北京、广州等都给予了不短的政策缓冲期,用于清洗掉不合乎要求的司机与车辆,但对C2C模式的“滴滴们”而言,却依旧是逃不过的“灭顶之灾”。
就像此前滴滴一份声明所讲的:“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换言之,新政一旦落地,仅上海一地,滴滴平台上41万司机就要有40万“被淘汰”。
要知道,作为出行O2O平台,司机对于平台而言无疑是战略性资源,直接决定业务量和生命力,这也是长久以来出行平台之争中的重中之重,细则的出台无异于废了滴滴四年修炼的大半“内功”。
供应端的数量暴跌而出现价格暴涨,反过来又对需求端造成挤压,最终造成滴滴的网状经济规模大幅缩小。今年8-11月,滴滴一改之前的增长趋势,掉头进入下行通道。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用户日活量从4.5骤降至的3.0,大幅下跌33%。用户覆盖率从8.8下降到8.2,并长期处于震荡,最低曾达7.4。
一直以来,滴滴所践行的商业模式正是以补贴方式找一个低于传统出租车的空间,省却社保等运营支出,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大量消费者垂直与C端车主对接,通过流量寻求营收突破、进而拉高估值。
历经疯狂“烧钱”补贴、合并优步中国后,滴滴也终于一家独大,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步入了利润收割阶段,作为市场最大的受益者,当“风暴”袭来,自然也是首当其冲。
一者,司机软性门槛飙升。这不仅是所谓牌照等硬性标准,细则还要求私家车转为营运车辆,不仅保险、维护、折旧等费用大幅度增加,而且还将改执行营运车的报废标准,60万公里强制报废。要知道,新政对车可是有不低的质量门槛,可能几万乃至十几万的车都难以达到标准,这样高昂的使用代价,将带来大量运力资源的流失。
二者,性价比优势不再。即便没有新政,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出于盈利考虑,滴滴也开始减少补贴,随着性价比减少,发展也随即步入瓶颈。新政下,运力资源的减少导致业务量骤减,继续“烧钱”固然可能挽回颓势,但好不容易步入利润收割阶段,在前景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资本方又是否真的愿意呢?即便愿意,运力资源骤减是根基问题,烧钱又能解决多大问题?
三者,市场份额被瓜分蚕食。不管是新政的压迫,还是出于盈利,滴滴倘若想继续成长,就必须利用更少的资源去赚取更多的利益,滴滴一直试图向中高端转型,希望提高订单的利润空间,战略也从“拿更多订单”转到“在每份订单上赚更多钱”。
尽管伴随消费升级,用户越来越愿意为所选择的服务付出更高的报酬,但却是建立在服务品质层面上的,滴滴作为一个平台,本身是没有任何自持运力,所以很难去保证服务品质和管理,甚至频频被爆出负面。
反观诸如神州租车、首汽约车这样的B2C模式网约车平台,他们有着标准化的自有车辆和司机,有的甚至是“国家队”,在新政下受损最小、甚至是受益的。
面对垂直化的对手,你涨价可以,但你怎么和人家拼竞争力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融资和上市难度将大幅度提高。毫无疑问,滴滴到现在还没有盈利。尽管估值已高达380亿美元,但滴滴的业务体量仍是依靠平台业务,自滴滴机场预约单赚钱吗我造血能力相对不强,这就意味着他需要不断地融资去推动业务发展,但新政困局下,滴滴融资难度将骤升,更别提讲资本故事上市圈钱了,甚至对滴滴而言,稳住现有估值和投资者,都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
在各路围追堵截下,滴滴必须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正如此前其入股饿了么、春雨医生……同时也要改变现有业务,想办法让其他人看见,“在新政下!滴滴滴滴机场预约单赚钱吗我也是有招对付的!”小巴业务也就应运而生了,没办法,逼出来的!
?
为什么是小巴业务?
为什么是小巴业务?“轿车接送,4公里内只需3.99元”其实从滴滴广告文案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野望:力争短途出行市场,精准挖掘目标用户,抢占新政下辐射弱化区域。
所谓滴滴小巴,更像是拼车业务的加强版。主要解决城市主干道之外的最后三公里出行需求,实现用户与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的行程接驳,业务目前在北京北五环外包括回龙观等人流密集的部分京郊区域试运营。
服务上,当滴滴用户在客户端呼叫小巴之后,司机将不再有接单环节,平台会根据站点、线路、时间以及实施供需等因素,生成或选择“虚拟站点”,不同于快车业务,用户需要自行抵达。
整个过程中,用户和司机无需电话沟通,而且车辆会在尽可能多的接载乘客后,驶向目的地。收费模式则和以前的拼车基本相同,线路热度越高,同行人越多,单个用户成本就越低。按照滴滴的说法,就是“让5元内专座出行成为可能”。
对滴滴而言,通过更高密度、更垂直化的拼车方式,滴滴小巴可以将更少的运力发挥到更高的运送效果,业务一旦成功铺开,无疑具备着战略级意义。
第一,成功拓展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并极大程度地挽回资本市场对其的不利形象,弱化外界看来新政对于滴滴的打击。
小巴实际上是放大版的顺风车,比巴士更舒适,比顺风车更便宜,一如滴滴产品总监罗文所说,小巴对用户需求的聚类能力,可以有力提升平台的运营效率。
第二,拓展业务核心。有数据统计,中国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3公里范围内,人均每天3公里出行频次约为两次。事实上在滴滴最为倚重的快车业务中,5公里的订单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滴滴平台实际上完全依赖短途需求而维系。
目前而言,大火的共享单车平台如摩拜单车、OFO……都无疑是盯上了这块蛋糕,深耕于最后5公里的小巴业务上线,将进一步坚实业务基础,并夺回逐渐被共享单车等项目蚕食的短途出行市场。
第三,凝聚供应端团队。“队伍散了,人心就不好带了。”新政的施行,实际上已然让滴滴与许多以往的汽车租赁公司越走越远,这种情况一旦持续下去,将对滴滴造成极大的隐患。
滴滴小巴采用与租赁公司合作的方式,车辆与司机都来自租赁公司,滴滴平台负责司机服务培训。也就是说,私家车只要挂靠到租赁公司,就都可以成为滴滴小巴的一员,这无疑也能让不少失意的租赁公司重见希望。
第四,规避新政限制。因为小巴业务的特殊性,其所运营的车辆结伴上都是5-7座的面包车或者商务车,而譬如北京的网约车新政则要求5座车轴距不能低于2700mm,7座车不能小于3000 mm,小巴业务无疑大概率规避了这一点。
?
为什么选择北五环外?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滴滴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北五环外的部分区域试行,而非直接铺开业务?
其实,对滴滴这样体量的平台而言,任何业务的上线都将牵扯很多,对于小巴业务的前景,滴滴更多是被时事所逼出来的,所以自己本身是心理没底儿的,它需要以最低的成本去实验。
其次,试行业务可以抛砖引玉,让舆论充分评论发酵,以热点形式“四两拨千斤”般将营销做到用户心中,为将来业务的正式推行铺平道路。
另外,据很多用户反应,滴滴小巴业务很多的车依旧是河北的牌照,在新政压迫下,在京郊试水也无外乎是保险起见。
最后,回龙观区域在北京向来有“睡城”之称,它有着极高的人口居住密度,所以交通流量很高,高峰期十分拥挤。因为紧挨中关村、望京等核心商业区域,这里聚集着高比例的互联网人才,对互联网项目接受程度高,且年轻用户比重大、目标垂直需求精准。
一旦模式可行,就具备全面复制的可能性,这么诱人的优势,滴滴此举实在不难解释。
?
对运力的真的有诱惑力吗?
对市场而言,滴滴小巴的业务虽算得上“四两拨千斤”,但未来能否顺利仍是未知数。
小巴司机是否会有积极性?绝大部分司机做滴滴服务更多是为了赚钱,这一点毋庸置疑,滴滴小巴业务范围控制在5公里内,订单也暂时控制在5元以下。
作为“拼车+公交”的结合,小巴业务基本以5、7座的面包或商务车为主,但在滴滴业务中,7座车通常是相对高端的专车档位,而且是商务车级别。
预约单最低消费70元,起步费17元,4.5元/公里,1.5元/分钟,这价格,稍微远点的距离分分钟上三位数,加上商务车供应量本就不高,但订单却不缺,竞争程度小。
就像宣传中所说的“轿车接送,4公里内只需3.99元”,你让这样待遇的车主去跑拼车小巴,5块5块的一个个接人送人,诱惑力何在?
况且现在还处在补贴阶段,打完折扣,2-3块基本上是主流。对!滴滴是能补贴,但补多少才有吸引力?业务一旦铺开,你又要补多少呢?补贴多久呢?没补贴了人家还陪你玩吗?如果将来考虑涨价,都是最后三公里,那它相比于共享单车1元/小时的超低价,乃至2-3元/次的地铁摆渡车,竞争力又在哪儿呢?
倘若乘客拼单率不高呢?尽管滴滴自称30秒内接到乘客,依赖于虚拟站点整合需求的,但其实更像是一种伪命题,频繁接送乘客,车上的乘客是否会有意见,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很多主干道上交警会同意吗?
如果将顾客直达目的地,这无疑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可能大概率要深入到很多街巷辅路上,如果只送到临近的主干道上,那这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五公里”吗?
当然!滴滴也可以直营的嘛,但滴滴可不同于首汽约车这样的“正规军”,未来在一线城市牌照怎么解决?难道只是酣战京郊?
?
最后三公里的“你来我往”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滴滴的新战争,是既快的、优步之后的又一场领域之战,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变成了共享单车,但即便如今的滴滴已然是庞然大物,但优劣势明显下,依旧难言胜败。
在费用支出上,共享单车如摩拜、OFO都基本在1元/小时左右,而有着固定线路的地铁摆渡车则在2-3元/次,滴滴在小巴上有意识地模糊了计费机制,订单基本控制在5元以内,虽然看起来美丽,但实际上仍有些高低不就。
追求经济的人仍会看好超低价的共享单车,而追求品质的人又小概率会选择高密拼车的小巴业务,唯有携带较多物品、时间相对充裕的用户才会相对符合。
在用户体验上,当5个或7个人共乘坐一个相对精密的商务车空间,其实很难做到心灵上的安全感,反而这种尴尬会流失不少客群。
在效率上,不过是啥型号,车还是车,再高档也不能起飞,而小巴业务的黄金时间段正值早晚高峰期交通、人流量密集的区域,极易发生拥堵,尤其是在高密度拼车的情况下。对用户而言,最后三公里可能就是家或者公司的距离,他们往往是希望能够快速到家,而非堵在家门口。
在时间成本上,尽管共享单车在业务运营上设置了很多简化服务,但小巴毕竟是拼车的方式,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可能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接送人的地点也各不相同,当拼车认识过多,这种不必要的时间支出无疑将大幅度降低服务体验感。
相比之下,共享单车轻巧灵便,堵车时前面就算是悍马也照超不误,同时作为完全的掌控者,具备高度的自由性,其优势显而易见。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滴滴赶了一个好时机,在北京这样的寒冬中,室内的温暖显然要比冰冷的车把更有魅力,加之在北京的雾霾天,伸手不见五指,剧烈骑车运动会让用户呼吸加快,雾霾吸入量过多,无疑都会大幅度消灭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欲望。
对滴滴而言,小巴的前景虽然很诱人,但路途显然并不好走,失败与否仍将是未知数,不过值得调侃的是,如果说快车业务的推出惹恼了传统出租车行业,那小巴业务的上线是否会开罪公交系统呢?
你会怎样形容即将过去的 2016?
这一年哪些事件和人物让你印象深刻?
你学会了哪些技能?
又有什么难忘的体验?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感受,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
留言点赞总数前五名,
会收到我们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或图片进入链接
章苏阳:技术创新转机下,有些企业只适合卖酱油,有些能端了BAT
网约车VS新政:老夫眼瞅着超神了,你丫竟然抢我大刀??
市场合作请联系
预约专访与投稿:bigemeike@sina.com
视频(配音)制作:13716997533
必格联盟共享群:947490998(微信)
商务合作:245984743(微信)
BP梳理与对接:540813795@qq.com
联系电话:8610-57315110
1 留言